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名稱:
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茲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高山族。
五十六個民族之中,人口在十萬以下的民族共有十九個,分別是: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溫克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烏茲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塔爾族等,部落分別聚居在雲南、新疆、甘肅、青海、黑龍江、內蒙古、西藏、廣西和台灣等省區。
而在這其中,人口最少的據說是來自西藏的[珞巴族]和新疆的[塔塔爾族]。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珞巴族人口數有[3,682]人,而塔塔爾族人口數只有[3,556]人(這個數字僅做參考用)。[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珞瑜地區及相鄰的察隅、墨脫、米林、隆子等縣。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珞巴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除著在墨脫縣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語之外,其餘通用珞巴語,但在各個地區之間亦有方言差異。
**
已經官方確認的民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部落,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曆每年的九月是齋戒月份,在這一個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在齋期滿後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四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大多數。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而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目前也隻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仡佬族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
赫哲族,先民自古在黑龍江、鬆花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繁衍生息。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的名稱。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被統一族名為[赫哲],意思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遊]的人。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等。
**
哈薩克族,歷史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二至三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之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主要節日有:闊時節(十二月二十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地區,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節、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
**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係,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風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
烏孜別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到十五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
瑤族,是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為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三十多種稱謂。新中國成立之後,統稱為[瑤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之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三十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曆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
壯族,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二十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之後,統稱為[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嚐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之外,還有許多本土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等等。
**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夥、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身民族人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身民族人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保安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
**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之後,根據本身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曆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三天。
**
布依族,是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身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年-1910年)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
傣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曆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曆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
達斡爾族,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在沙俄入侵奮戰了半個世紀之後,離開世居的黑龍江北岸,南遷到大興安嶺、嫩江流域。[1952年]開始建立自治鄉,[1958年8月15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建立[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縣]。
**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係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穀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
侗族,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與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係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身民族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穀。二十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係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
鄂倫春族,[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清朝以前,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六月十八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日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
俄羅斯族,是從十八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新中國成立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複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
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裏的人]。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裏,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十三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除中國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布。
**
哈尼族,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的自稱有很多,新中國成立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紮勒特(十月節)、吃紮紮(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嚐新節]兩個小節日。
**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曆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曆即伊斯蘭曆九月為齋月。凡回族男十二歲、女九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之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曆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身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
基諾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曆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曆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裏放牧人、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曆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猛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曆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嚐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裏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根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曆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3,682]多人,是目前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之前仍存在家庭奴隸製。[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曆,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穀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曆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係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十二月三日定為[頒金節]。
**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朝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曆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
門巴族,根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曆,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曆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
蒙古族,是一個曆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賽馬、摔跤、射箭、棋藝、歌舞等活動,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
苗族,民俗音樂舞蹈曆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亦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但苗族節日在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
仫佬族,是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他們自稱[伶]、[謹]。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之為[姆佬]。[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建國後統稱[仡佬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等縣境內,與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雜居。
**
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穀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
普米族,源屬於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係,[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嚐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
羌族,自稱[爾瑪],是西南面的一個古老民族。現在中國官方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部、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地。現有人口約[30.9]萬人(2010年統計數字)。羌族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
**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麵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
佘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裏的客戶],傳說佘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佘族自治縣]。佘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佘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佘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根據考證,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之後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水語叫(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麵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征,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
維吾爾族,[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遊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開齋節]、庫爾班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曆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十八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會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的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身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發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三歲時才第一次剃發,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古老的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692]萬。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
未經官方確認的民族:
艾努人/阿布達里人,大陸官方識別為[維吾爾族],說艾努語。居住在新疆疏勒、英吉沙、莎車、巴楚、墨玉、洛浦、于闐、和田市肖爾巴克鄉以及羅布泊附近。
八甲人,未識別民族,[1,106]人。居住在雲南省勐海縣勐阿鎮勐康村,使用和傣語接近的八甲語,信奉原始宗教。
穿青人,大陸官方識別為[漢族]。[67萬]人。居住在貴州省畢節、安順、六盤水市三地市十多個縣,主要在織金、納雍2縣。
僜人,未識別民族,[2,000]人。居住在西藏南部麥克馬洪線附近。他們向中國政府申請成為獨立民族,但因為中國結束民族識別,故無結果。
亻革家人/缺字圖片家人,未識別民族,[6萬]人。居住在貴州省黃平縣,其要求成為獨立民族。
格魯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藏族],[11.69萬]人,說嘉絨語。居住在四川阿壩州馬爾康、黑水、理縣、汶川、金川、小金等縣,雅安市寶興縣,甘孜州丹巴縣。
顧羌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藏族],[6,000]人,說貴瓊語。居住在四川甘孜州康定縣舍聯、時濟、前溪、麥笨、三合鄉,瀘定縣長征、烹壩、瀘橋鄉及雅安市寶興縣磽磧鄉。
克木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布朗族],[3,300]人。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和勐臘縣。
苦聰人,大陸官方識別為[拉祜族],[3萬]人。居住在雲南省鎮沅、金平、綠春、新平和墨江等縣。
土生葡人,葡萄牙人後裔。葡萄牙人與澳門當地人結婚後生育的人群,澳門特區政府將其定為少數族群,中國大陸定為未識別民族,說葡萄牙語、漢語、土生葡語,分居於港澳地區。
莽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布朗族],[680]人。居住在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金水河鎮。
摩梭人,雲南歸為[納西族],四川歸為[蒙古族],[4萬]人。居住在雲南省北部與四川省交界的瀘沽湖,曾實行走婚制度。位於四川省境內的摩梭人被認定為蒙古族,位於雲南省境內的摩梭人被認定為納西族。
茂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藏族],[8,000]人,說扎貝語。居住在四川甘孜州道孚縣亞卓鄉、紅頂鄉、仲尼鄉、扎拖鄉、下拖鄉和雅江縣瓦多鄉、木絨鄉。
撣族,大陸官方識別為[布依族/壯族]。與壯族及布依族同源,語言互通,居住在中緬邊境,緬甸撣族為獨立民族。
夏爾巴人,未識別民族,[2,000]人。大部在尼泊爾境內,部分散居中國西藏喜馬拉雅山山地,以充當登山嚮導為生。
圖瓦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蒙古族]。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喀納斯湖。
布里亞特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蒙古族]。居住在內蒙古東部。
蒙古族穆斯林,大陸官方識別為[蒙古族]。居住在內蒙古阿拉善盟,自稱蒙古回回
托茂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回族]。居住在青海省,蒙古回回一支,1950年代後,與回族同化,語言已從厄魯特蒙古語方言轉化為漢語
康家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回族]。居住在青海省,類似於蒙古回回,使用蒙古語方言
回輝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回族],[4,958]人。居住在海南省三亞市羊欄鎮。
西家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苗族],[300]人。居住在貴州省黔東南州。
羿人,未識別民族,[300]人。居住在四川省敘永縣赤水鎮、古藺縣納盤溝和貴州省畢節縣普宜。
猶太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回族],傳統稱為[藍帽回回],實際上與回族無關。散居中國大陸各處,尤其是在黑龍江省和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的邊境附近。
者來寨人,大陸官方識別為[漢族],[400]人。居住在甘肅永昌縣者來寨。
阿爾巴津人,北京、天津歸為[滿族],黑龍江歸為[漢族],[500]人。為斯拉夫人、滿人、漢人等民族的混血兒。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滿語。信奉東正教。主要居住在北京、哈爾濱、呼倫貝爾、上海、天津、武漢、錦州等地。
富裕柯爾克孜人,大陸官方識別為[柯爾克孜族],[1,500]人。實為[哈卡斯人],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五家子村、富裕牧場七家子村,使用黑龍江柯爾克孜語(哈卡斯語的一種方言)和衛拉特蒙古語,信奉薩滿教。
雅庫特人,大陸官方識別為[鄂溫克族],[2,600]人,使用雅庫特語。屬於突厥語族的北支,他們的語言有很多來自南方突厥語的字眼,與其他民族不同。
**
圖片:中國56個民族剪影
資料:廣東話資料館[搜集]
**
歷史疆域變化精簡圖 [前 2070 至 2014]
**
**
廣東話資料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