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香港人講乜話 hoeng1 gong2 jan4 gong2 mat1 waa2


香港人講乜話?
hoeng1 gong2 jan4 gong2 mat1 waa2 ?

依家香港嘅法定語文係〔中文〕同〔英文〕,中文同英文享有同等地位,而香港政府所提倡嘅語文政策係[兩文三語],兩文係指〔中文 zung1 man4〕同〔英文 jing1 man4〕;三語就係指〔粵語 jyut6 jyu5〕、〔英語 jing1 jyu5〕同〔普通話 pou2 tung1 waa2〕,但係實際上,香港大部份學校一直都係用粵語同英語做教學語言,由幼稚園開始就教授英語,唔少學校只係喺近十年先至開始教授普通話,只有少數用普通話來做主要嘅教學語言。大多數香港人除咗同境外華人溝通嘅情況之外,平常生活幾乎都唔使用普通話。其實講就話唔使用其他話,但係香港有咁多唔同種族嘅人,喺日常生活裡頭點都要講啲嘢嘅。究竟喺香港住嘅人會講啲咩話呢?

**

粵語 jyut6 jyu5

粵語,又叫做〔廣府話〕,〔廣州話〕,兩廣[廣東、廣西]嘅當地人就習慣叫[白話],即係兩廣地區嘅[通話],香港人鍾意叫〔廣東話〕,海外華人就叫[唐話],語言來講,就係漢藏語系漢語族嘅聲調語言。粵語主要使用喺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東南亞嘅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同埋北美、歐洲同澳洲、紐西蘭、聖誕島等嘅華人社區入面。全個地球用粵語來做母語嘅人超過 1.2 億人,粵語又係除咗普通話之外,喺外國大學都有獨立研究嘅漢語之一。

**

粵語[廣州話 gwong2 zau1 waa2]

粵語[廣州話],又叫做〔廣東話 Cantonese〕,四鄕就有〔廣府話〕、〔白話〕、〔廣東省城話〕嘅叫法;不過,新中國政府就叫廣州話做〔廣州方言〕,屬粵語廣府片,相傳起源於廣信。而學術界就指廣州話係現時香港同廣州省城之間所講嘅[粵語],主要通行喺珠江三角洲地區、香港、澳門、粵東、粵西、南洋同埋外洋嘅唐人街。廣州話讀音嘅代表有三個,分別係[城內音]、[西關音]同[番禺音]。由於往時省城嘅經濟蓬勃,四郷各地都叫城內音做[正朔]。內戰結束之後(1950年),粵省政府歸共產黨管轄,城內音、西關音、番禺音類同,又受國語影響。而廣州話舊音,就嫡傳喺香港得以留傳至今。喺今時今日,香港有學界認為《粵音韻彙》(1941年)為粵音準繩。而大陸就用《廣州音字典》(1983年)收錄嘅字音為準。

**

香港粵語[廣州粵語 gwong2 zau1 jyut6 jyu5]

香港最通行嘅語言係廣州粵語,亦有人叫做〔港式粵語〕或者〔香港話〕。廣州話喺香港係佔有絕對優勢嘅交際語言,又係大多數香港人嘅通用語言,香港依家嘅〔白話〕同埋〔廣州話〕發音相近,可以直接相通。



**

香港粵語[懶音粵語 laan5 jam1 jyut6 jyu5]

隨著內戰結束之後,大陸移民由各地大量湧入香港,加上喺1950年代起因為邊境封鎖而同廣州隔絕,香港廣州話語音逐漸產生咗變化,年輕人出現[懶音現象]非常普遍,例如聲母〔/n/、/l/〕開始唔分、聲母〔/ng/〕脫落成零聲母、部分人嘅〔/t/〕同〔/k/、/n/〕同〔/ng/〕韻尾相混、第一調調值由53變成55等,上面部分嘅就叫做[懶音]。唔知點解,有人認為懶音可以視為香港粵語嘅特色?不過,懶音問題已經喺近呢十年得到重視。

**

香港粵語[鄉音粵語 hoeng1 jam1 jyut6 jyu5]

戰後香港人口之中,移民來嘅佔多數,無論由廣東省定係外省來嘅人,佢哋唔多唔少都會講啲帶有家鄉口音嘅嘅廣東話,啲語音並唔統一,呢個時期一啲唔係廣州音嘅粵語口音又混入咗日常嘅廣州話裡面。呢種情況喺1970年代尾,國語式微而廣州話佔主導之後情況至有咗改善。



**

香港粵語[文白粵語 man4 baak6 jyut6 jyu5]

雖然[鄉音粵語]得到改善,但係[文白異讀]仍然都係冇靈活掌握,至依家喺口語入面通常只用〔文讀〕而冇活用到〔白讀〕,例如將[使 sai2]讀成[史 si2],而唔習慣讀成[洗];[聲 seng1]讀成[升 sing1],但唔習慣讀成[腥]。而且呢種趨勢喺1990年代尾至2000年代嘅[粵語正音]推廣之中進一步深化。例如有人將宋代嗁《廣韻》奉為單一標準音,就完全放棄現行嘅廣州話白讀系統,例如將[構 kau3](本讀「扣」)讀成[救 gau3]、[時間]嘅[間 gaan3](本讀「澗」)讀成[姦 gaan1]。有時都畀佢哋攪頭頭都大埋!

**

香港粵語[圍頭話 wai4 tau4 waa2]

喺香港新界,圍頭話系原居民嘅方言,屬粵語莞寶片,同深圳平湖等地嘅圍頭話屬同一種語言,比較接近〔東莞話〕,同廣州話勉強能夠相通。圍頭人,即係[本地人],係最來到香港嘅[主人]之一;儘管圍頭人同客家人等族群係幾乎相同嘅時間來到香港,但係由於一啲習俗嘅原因,香港原住民之中通常用[本地人]來特指圍頭人。正如其他原居民語言一樣,圍頭話已經隨住城市化同年輕人流失而衰退。喺周潤發主演嘅喜劇電影《我愛扭紋柴》入面扮演一個圍頭人角色,喺電影裡頭有好多次出現圍頭話嘅對白。



**

香港粵語[四邑話 sei3 jap1 waa2]

四邑話[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屬於粵語方言,但係由於語音差距太大,一般講標準粵語嘅南番順人[南海、番禺、順德]唔係咁易聽得明,因為以前香港嘅四邑人一直保持認為佢哋同南番順人係唔同嘅族群。四邑人喺香港開埠初期,就已經到來香港市區做嘢。講粵語四邑話嘅家族喺1970年代開始因為族群觀念轉淡而改講粵語廣州話,亦產生咗廣府認同。



**

香港粵語[蜑家話 daan6 gaa1 waa2]

蜑家話係香港水上人家嘅主要方言,屬於粵語方言,同廣州話都相通,但係帶有明顯嘅口音。以前蜑家人多數聚居喺香港島嘅香港仔、九龍嘅油麻地、新界嘅西貢等地嘅避風塘,喺市區嘅蜑家人就喺1970年代中期就開始移到岸上住,佢哋好快就融入咗主流社會。至到今時今日,只有香港仔,西貢等少數地區重有保留蜑家口音嘅蜑家人。有人話,香港嘅英文名稱[Hong Kong]正係蜑家話嘅音譯。



**

客家話 haak3 gaa1 waa2

客家話又叫做〔客語〕、〔客話〕、〔艾話〕、〔土廣東話〕,語言學係指漢藏語系漢語族裡面嘅一種聲調語言。語言學家對於將客家話歸屬至方言,抑或係當成一門語言仍然有一定爭論。客家話嘅歷史悠久,但係正式畀人定名叫[客家話]就係20世紀嘅事情。喺近代歷史上,客家話曾經畀太平天國列為官方語言。講客家話嘅地區主要集中喺大陸嘅廣東、福建、廣西等省份;臺灣桃竹苗、六堆、花東縱谷等;海外一啲華人社區例如馬來西亞等。

**

客家話[土廣東話 tou2 gwong2 dung1 waa2]

土廣東話最初叫[廣東話],一般人又叫〔四川客家話〕,係指四川、重慶一帶嘅客家語方言。講呢種方言嘅人一般畀人叫[土廣東人],佢哋嘅祖先係清初湖廣填四川時期由廣東一帶遷移過去嘅。呢種方言源於明清之間嘅[閩粵客家話],受到〔四川官話〕影響,可以同土廣東人祖籍所在嘅[現代閩粵客家話]基本相通。土廣東話儘管喺四川地區分布比較廣泛,但係分布就太過散,長期處於弱勢狀態,特別係依家推普通話同社會交流頻繁嘅背景之下逐漸萎縮。

**

香港客家話

客家話係香港原居民語言使用人數之中最多嘅一種。新界客家人係香港原居民嘅主要族群之一,亦係最早來到香港嘅[主人]之一,佢哋唔用[本地人]而用[客家人]嘅頭銜,只係客家人嘅習慣問題。 新界客家人主要住喺新界同九龍土地比較貧瘠嘅地方。以前客家人同本地人族群嘅界線好明顯,因為咁,客家話就保存得十分完好,冇畀周邊嘅方言同化。戰後嘅香港,因為大批難民湧入,而客家人佔嘅人口嘅比例下降,新界依然有好完整嘅客家話社區。



**

香港客家話[拉丁客家話]

香港嘅客家話曾經畀基督教巴色會建立嘅客家話教會使用,重用拉丁拼音方式出版咗客家話《聖經》,但係流行範圍唔算廣泛。另外,喺1970年代同之前,香港電台嘅新聞報告同天氣報告喺廣州話廣播之後都會加插客家話版本,用來方便唔識廣州話嘅新界客家人口。

**

香港客家話[新惠片客家話]

香港嘅客家話可分為〔本地客家話〕同〔移民客家話〕兩種。本地客家話普遍屬惠片,同廣東深圳、惠陽、惠東嘅客家話接近,同其它主流客家話都可以互通。1960年代,喺廣東嘅客家地區有一部分人移到居香港,佢哋帶咗廣東本地嘅客家話來香港。由於喺香港嘅客家人嘅內聚性比較高,佢哋喺香港成立咗〔崇正總會〕,重一直喺鄉裡之間保持用客家話傾謁,直至19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先至開始慢慢同香港嘅主流民眾融合。

**

閩語 man5 jyu5

閩海民系,係用閩語來做母語嘅一個漢人民系,而唔限於福建嘅〔閩南話〕人口,而廣東嘅潮汕民系,福建嘅閩北人,亦屬於閩海民系。閩語人大多數係五胡亂華時期南下福建避亂嘅人。因為大家南下嘅地點時間唔同,語言分別好大,香港部份人士錯誤理解〔閩南話〕就係〔福建話 fuk1 gin3 waa2〕。香港亦有來自福州或者其他閩南話地區以外嘅福建人,佢哋都會講各自嘅地區話,多數都係唔能夠同閩南話溝通嘅。

**

閩南話 man5 naam4 waa2

閩南話包括漳州、廈門、泉州、龍岩部分地區、台灣同埋東南亞部分地區嘅閩南話係屬閩台片嘅。而〔浙南閩語〕、〔中山閩語〕、〔潮州話〕、〔湛江閩語〕(雷州話)、〔海南話〕等嘅人亦屬閩南話。同屬閩南語系嘅話係可以相通,包括台灣,就算相差較遠嘅地區發音分別唔大,但係同其他閩方言就多數都唔相同,甚至完全聽唔懂。早期香港已經有好多來自閩南地區嘅人,語言能夠相通,但係始終未有好似〔廣州話〕一樣咁強勢成為領導語言。而廣州話係因太平天國戰亂大量廣州人走難來到香港之後人口一直有增長,而且壓倒同屬白話語系嘅〔圍頭話〕,雖然閩南話區嘅總人口亦好多,而閩南話區嘅人唔似白話區嘅人一樣以〔廣州話〕為龍頭,兼且人數上亦唔及廣府人,閩南人同非廣州人之間溝通或者會用〔廣州話〕,或者會用〔官話〕。

**

廣東閩南話

香港原居民,香港嘅漁民入面,除咗蜑家人之外,另一族群係閩南人,佢地講嘅〔閩南話〕源於廣東海豐。因為同客家人長期接觸,又受到粵語嘅影響,佢哋講嘅話會帶有客家話同粵語嘅詞匯。佢哋上岸之後,多數聚居喺沙頭角、大埔、西貢一帶。喺市區轉用廣州話之後,〔河洛話〕可以喺長洲等嘅離島聽到.蜑家人同閩南人嘅特色係住喺水上,部份會住喺岸邊,喺香港開埠早期嘅人口普查對人口嘅紀錄係以陸上居民為主,所以喺紀錄上客家人同圍頭人冇咁多。

**

福建閩南話

香港有70萬人祖籍福建泉州。閩南話系嘅人士,喺以前大量移居東南亞,以福建嘅閩南人佔多數,東南亞地區亦叫閩南話做〔福建話 fuk1 gin3 waa2〕。移民嘅地方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汶萊、日本等。香港喺1950年代之後,有唔少原籍泉州商人回流到香港發展,有啲攞咗香港身份證之後繼續經營東南亞市場。

題外話,根據Forbes富豪榜,台灣十大富豪有七個係泉州人,1個係其他福建閩南人;新加坡十大富豪有4個係泉州人,4個估福建閩南人,1個係廣東閩南人;馬來西亞十大富豪有4個係泉州人,3個係福建閩南人,1個估廣東閩南人;印尼十大富豪有4個係泉州人,3個係福建閩南人;菲律賓十大富豪有6個係泉州人,1個係福建閩南人。 而當中泉州又以晉江人佔大比數。

**

潮語 ciu4 jyu5

潮語又叫〔潮州話〕、〔潮汕話〕,係閩南區潮汕片嘅次方言,分佈喺廣東省東部嘅潮汕地區同埋海外有潮州人聚居嘅地區。英文係 Teochew 或者 Chiuchow,係[潮州]兩個字嘅音譯。潮州呢個詞已經沿用至今有一千幾年,唔少詞典、專著等學術著作都以[潮州話]為準;[潮汕話]「汕」係指「汕頭」,即係潮汕地區嘅方言,呢個詞又遭到部分人反對,仍堅持使用[潮州話]呢個名稱。不過有趣嘅係《潮州話拼音方案》係基於汕頭音,而《潮汕大字典》就係基於潮州府城音。依家潮汕一帶有好多人用[潮汕話]呢個稱呼,而[潮州話]又畀人指稱帶有潮州音嘅潮汕話。

**

潮汕話 ciu4 saan3 waa2

潮汕話係七大漢語言之一〔閩南語〕嘅分支,潮汕話究竟係語言定係方言,到依家都未有定論。純粹以語言學角度來講,潮汕話以至成個閩南語系睇落係獨立嘅語言,因為佢哋同其他方言唔可以互相理解。但係,〔潮汕話〕又可以同一啲〔閩南語〕嘅次方言互通,尤其係漳州、泉州、台灣嘅閩臺片,可能係因為位於鄰近地區。潮汕話同閩台片相交融嘅地區,方言兼具兩者發音特色,例如福建嘅詔安等。而且潮汕話又有好多個種類,潮汕地區居民同海外僑民都講唔同嘅潮汕話,而啲語音都有顯著差別。



**

潮汕話口音

潮汕各地讀音嘅歧異有簡單規律,以《潮州話拼音方案》所依據嘅口音為準,〔揭陽話〕合併咗〔ing〕同〔êng〕兩個鼻音韻母同埋〔ig〕同〔êg〕兩個入聲韻尾,潮安話〔潮州府城話〕就參照中古漢語區分有介音嘅山攝〔iêng, uêng〕同宕攝〔iang, uang〕,潮州南部、澄海區西部同龍湖區東北部就冇〔-m〕同〔-b〕等閉口韻尾。而各地白話音嘅分別就更加複雜。

潮汕話根據相似程度分為三大系列:
.潮揭系:包括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豐順縣。
.潮普系:包括潮陽市、普寧市、惠來縣。
.潮漳系:包括南澳東部、豐順黃金鎮。

按照江河流域口音差別分類:
.韓江流域:潮州市、饒平縣、汕頭市、南澳縣及豐順縣留隍鎮、砂田鎮。
.榕江流域:揭陽市、揭西縣、普寧市北部地區同豐順縣湯南鎮、璜溪鎮。
.練江流域: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普寧市東南部、惠來縣。

**

潮州話 ciu4 zau1 waa2

潮州人嘅先祖先本來係住喺中原一帶。大約到9世紀唐代開始至15世紀期間,為咗逃避戰亂,一啲中原漢族人向海邊遷徙,走到福建嘅莆田,定居一段時間之後,又集體向南遷徙到廣東東部,即係依家嘅潮汕地區。福建省莆田係潮汕先民遷徙途中重要嘅一站,至依家潮、漳泉兩地方言仍然係同一系屬。由於地理隔絕,潮州話便逐漸發展為獨立嘅語言。中古以至上古時期由中原走到潮汕地區嘅移民一直保留著中古以至上古時期嘅文化傳統,而較少同其他地區咁會有著咁大嘅文化轉變,亦因為咁,潮州話保留比較多嘅古漢語。

**

香港潮州話

根據語言學嘅分類,潮州話係屬於〔閩南話〕嘅一支。潮州人喺香港開埠初期就嚟到市區度做嘢。由於潮州人內部團結,加上族群內部認同感好鮮明,所以潮州話到依家都一直有較好嘅保留。喺香港有唔少潮語基督教會,專門用〔潮州話〕做宣教語言。

**

北方語言[官話 gun1 waa2]

官話,又叫做〔北方話〕、〔藍青官話〕,係漢語之中分布最廣嘅一種,主要分布喺大陸北方絕大多數地區、南方嘅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廣西、湖南、江西、安徽同江蘇作為母語使用。大陸嘅官話大致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同〔江淮官話〕,分別用〔北京話〕、〔西安話〕、〔成都話〕同〔揚州話〕為代表。西方人叫〔官話〕做[Mandarin],好多人以為係[滿大人]嘅音譯,其實係葡萄牙人對明朝官員嘅稱呼,最早喺16世紀初期嘅文獻。葡萄牙人借用咗馬來語〔Menteri〕意思係〔官員〕,而Menteri 係來自梵文嘅〔Mantrin〕。[官話]最早係對官方標準話嘅稱呼,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叫做〔雅言 ngaa5 jin4〕、明清時就叫〔官話〕,喺1909年開始叫做〔國語 gwok3 jyu5〕,1956年喺在大陸改叫做〔普通話〕,新加坡嘅獨立之後叫佢做〔華語 waa4 jyu5〕;而官話一詞就演變為[官話方言]嘅含義。

**

國語 gwok3 jyu5

1912年以後,民國建立咗法定嘅[國語]體系,最初擬[以北京話為主,兼顧南北差異],即係民國初年嘅國語。喺1918年公佈咗第一套國家認可嘅國音[注音字母],力持華語雅音正統,以[折中南北牽合古今」為原則包括保持入聲特徵,主要由〔北京官話〕同〔南京官話〕混合提取創造。呢個時候發生「京國之爭],用〔北京話〕嚟做國語標準基礎嘅意見得到當時多數人支持,最後決定國語就用北京話為基礎。新中國喺1949年成立之後,繼續沿用民國大陸時期「國語」嘅稱法,喺1955年話因為考慮中國多民族而將國語改叫做[普通話],仲喺幾年後喺書寫方面用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民國就沿用國語呢個名稱,又叫做「現代標準漢語」。部份台灣年輕人嘅國語發音特點同老派國語相比有咗變化,同大陸嘅普通話亦有一定嘅區別,又畀人叫做〔台灣國語〕。

**

香港國語

喺大陸嘅新中國成立之前,有好多大陸居民南下來咗香港,國語通行至到1970年代,當時國語電影仍然非常流行。而且以前香港學校曾經有國語教學,但喺六七暴動之後香港政府就取消國語課程。

**

普通話 pou2 tung1 waa2

自從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之後,香港同大陸嘅文化、經濟上嘅交流越趨頻繁,另外加上香港向大陸嘅居民開放自由行,通行全國嘅普通話亦日漸受到重視。普通話科又同大陸嘅語文科、英文科同數學科一樣,成為好多本地中小學嘅必修學科,香港中學會考亦設有普通話科考試。1998年中九龍巴士嘅巴士報站廣播上,都有用普通話來做第三種報站語言,依次為:廣東話、英文同普通話;另外港鐵嘅預錄廣播都喺2003年起開始用廣東話同英文廣播以外,亦增設普通話廣播。公營嘅香港電台都有主力推廣普通話嘅普通話頻道。本地嘅免費電視台都有特定時段播放普通話節目,亦有部分節目用多種語言廣播嘅方式,提供普通話聲道畀觀眾選擇。

**

廣式普通話

廣式普通話係指夾雜粵語發音或者文法嘅〔普通話〕,由於普通話同粵語差別好大,[普通話]更畀廣東人叫做[煲冬瓜 bou1 dung1 gwaa1]、[刨冬瓜 paau4 dung1 gwaa1],有俗語[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廣講北話]。發音方面,同粵語有好大差別:普通話無入聲、有翹舌音、有兒化韻等;所以係粵語同音嘅字,普通話未必同音、同調;而且,唔少人唔習慣北方口音導致到有懶音嘅問題,特別係〔港式普通話〕,佢哋學普通話時會遇上更大困難。例如〔繼續〕讀成〔記住〕,〔壞了〕讀成〔歪了〕,〔讓〕 讀成〔樣〕。喺詞彙上,粵語嘅口語用詞、外語專有名詞譯名又同普通話唔同。例如〔Ronaldo〕普通話譯〔羅納爾多 luona'erduo〕,粵語譯做〔朗拿度 long 5na4 dou6〕,用老細稱呼老闆,實係「老世」,係粵語入面同音。另外仲有一種現象,係用[歸納推理]出來嘅[普通話發音]來讀粵語特有嘅詞彙,或者直接用粵語讀音。例如論盡〔lun6 zun6〕意思係[笨手笨腳]讀成普通話拼音〔lūn zūn〕。喺大陸改革開放之前,由於戶籍原因,人口唔能夠隨意遷移,〔粵語〕人口好少接觸到〔普通話〕。

**

港式普通話

廣式普通話嘅出現主要係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北方人遷移到廣東,廣東嘅粵語人口為咗方便溝通,就跟佢哋講語音唔同嘅〔普通話〕,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獨特嘅口語,所以[廣式普通話]只有廣東人同外地人講嘢時出現。但喺改革開放後,大陸加強推廣普通話政策,所以喺80年代後出生嘅人基本唔會講廣式普通話,而係講較標準嘅普通話。喺1980年代香港同中國嘅商業上交往密切,同廣東嘅情況相類似,年輕一輩嘅會學下基本嘅普通話,但係仍然係好[粵語交集]嘅,〔廣式普通話〕不過又畀人叫做〔港式普通話〕或者〔港式國語〕。

**

上海話 soeng6 hoi2 waa2

同北方〔官話〕一樣,〔吳語〕係較遲入香港嘅語方言。1949年上海政權易手,大批上海人移居來到香港。但係隨住香港政府要統一語言,當時〔廣州話〕係強勢,江浙移民嘅後代都轉用咗廣東話,甚至會覺得講上海話係新移民嘅表現添,所以上海話喺香港就保存得唔係咁好,只剩低少數嘅人識得講,而新一代嘅母語多數轉為廣東話。呢種情景喺楚原嘅《七十二家房客》同王家衛嘅《花樣年華》等電影入面亦有反映。到依家,唔少上海籍嘅香港人講話時依然保持比較明顯嘅上海口音。

**

英語[英文 jing1 man4]

英文同樣都係香港嘅法定語文,但係英文仍然係商業社會同法律界最重要嘅語言。呢啲係由於香港使用嘅主要係沿襲自英國嘅普通法,所以理解法律概念時英文被視為佔優。不過,由於香港人口以華人佔大多數,屋企入面同社會上普遍使用嘅仲係廣東話,所以對大多數香港華人來講,英語仍然只係由學校學翻嚟嘅第二語言。香港教育制度之下,學生由幼稚園就開始學英文,而且係成個教育制度內均屬必修科。不過,由於講流利英語嘅香港華人唔係佔大多數,所以英語通常畀人睇做〔精英〕嘅語言,可以講到一口流利嘅英語會畀人覺得係身分嘅象徵。



**

香港話[英粵夾雜]

由於以前香港係一個高度雙語嘅社會,因此香港地區通用嘅廣東話,都揉合咗廣東話同英文嘅語法結構同詞彙,而呢種粵英夾雜嘅廣東話又叫做〔港式粵語〕或者〔香港話〕。以[唓,都唔 make sense 嘅!]為例,[唓]出自古漢語[嗟],係粵語嘆詞,好難喺〔普通話〕度搵到字詞做對應;[唔]相當於書面語[不],[make sense]係英文[讓人理解、合理]嘅意思,而[嘅]就係粵語語氣助詞,類近於普通話嘅[的]。成句大概相當於普通話嘅[嗤,真難懂啊!]或者[哼,這都不合理呀!]香港廣東話混雜英文詞彙時,可能會為英文詞轉換詞性,因為咁就反映出中文嘅詞性唔及英文咁僵化。例如[佢哋好 friend]解做[他們很友好],friend 係名詞,港式廣東話就用做形容詞,因此〔港式英語〕可能會將嗰句講成[They are very friend]。英文詞彙更可能會喺香港廣東話入面得到[新詞義],好似[至yeah]可解做[最流行的」;不過標準英文嘅[yeah]就解做[對、是的],冇[流行]嘅意思之餘,詞性都變咗。

**

港式英語

港式英語普遍最初出現喺香港人編寫嘅通勝〔通書/皇曆〕入面,以前已經有記載常用英語廣東話讀法。通勝用廣府話字詞音譯方式幫英文注音。譬如[dinner 晚餐]通勝上會寫成[甸拿];[give me 給我]寫成[劫米];[husband 丈夫],會寫成[蝦子餅],而[happy new year 新年快樂]就寫成[合皮扭耳]等。由於通勝喺香港嘅文化好普及,老一輩嘅香港人會用佢來參考學習英文。依家雖然呢種讀音拼寫方法已經好少出現,但係香港人又經常用代代相傳嘅廣府話代替原來英語發音,使原本錯誤發音嘅英文反變成香港嘅「特色」之一,例如經常將電線嘅英文[Cable]讀做[畸寶]。另外,因為香港嘅學校普遍唔會詳細教授語音知識,學生都係靠英文老師來學英文嘅發音,但係英文老師嘅發音又唔一定正確。喺好多種因素影響之下,港式英語漸漸形成。

**

港式英語新詞

英文詞被借入〔廣東話〕之後,原本嘅多音節詞,經常會衍化為雙音節詞,其中第二個節音多讀做陰上聲,例如[kon1 si2]constitution,規章、[saek6 kiu1]security,保安。亦有少數衍化為單音節詞,例如[mon1]monitor,電腦顯示器。另有照舊用〔粵語〕慣用法組成新詞,例如[laai1]library,圖書館。原本雙音節同單音節嘅多數保留原型借入,但係語音會照粵語音系簡化,又例如[ba1]bra,胸罩。借入香港廣東話嘅英文詞可以照粵語語法變形,例如借入[sure](肯定)變成[su1 aa4]之後,可以講成[你su1唔su1 aa4?](你肯定不肯定?)。同樣[OK]亦可講成[你O唔OK?](你行不行?)。少數英文借詞嘅用法好難搵到完全相對應嘅純粵語講法。另外,好多時候若果英文嘅使用會令語句簡化,講話嘅人亦會喺合適嘅時候轉用英文,例如:「這些點心係準備畀與會客人的」→[呢D點心係for visitors咖]。講香港〔廣東話〕嘅人雖然理性上都應該知道邊啲詞係來自英文,但係語感上多數英文借詞已經徹底融入香港廣東話入面。例如:「我已經講過N咁多次」(我已經講過N次了)、[就咁copy *.*(星點星)就得啦!]或者[就咁copy and paste(複製與貼上)就得啦!](僅須全盤照抄就成了)。有啲講法,一般用香港廣東話嘅人都唔會知道應該點樣用純中文嚟講,其中喺同科技有關嘅詞彙尤甚。例如講[你用個[mau1-si2]right-click 嚟highlight 個 mon],多數人會知道出自英語「mouse」的[mau1-si2]中文係[滑鼠],然後應該依次會有較少人知道 mon[顯示器]、right-click 係[右擊]。



**

日語/日文[架仔話 gaa3 zai2 waa2]

同喺20世紀初嘅台灣同朝鮮半島,曾經畀日本統治過嘅地區一樣,香港喺日治時期就已經隨著皇民化政策嘅關係,〔日文〕取代〔英文〕,而一度成為香港學校嘅必修科目,直至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先至被取消。喺戰後約10至20年後,好多日資企業用香港來走入大中華地區嘅第一站,而過去嘅30年左右,日本嘅流行文化亦好受香港人歡迎。所以,日文係最多香港人學習嘅非法定語文。除咗市面上有好多間教授日文嘅商業語言學校之外,香港嘅眾多大學亦提供日文主修或者選修課程,亦有個別中學為學生提供日文選修科甚至必修科添。另外香港有數量唔少嘅日本人社群,主要住喺港島嘅銅鑼灣至跑馬地,同埋太古城一帶,重有九龍嘅黃埔花園。香港現時有一個專門為居港日本人社群同香港人之間嘅溝通橋樑嘅半個鐘頭嘅日文電視節目《日語大放送 JP TIME TV》,每逢星期日上晝10:00喺某電視嘅英文頻道播出,同埋每逢星期六夜晚8:00喺粵語頻道播出,節目有中英文字幕。

**

韓語[韓文 hon4 man4]

隨著韓國潮流文化喺亞洲各地嘅興起,香港學韓文嘅人數都喺度增加。2004年開始,香港城市大學開辦韓文副學士課程,係香港韓國國際學校以外第一個正規提供韓文專科課程嘅學府。另外,由於好多部喺主流戲院放映嘅韓國電影都大收旺場,成為香港嘅韓國熱被帶起嘅開端。韓國嘅國電同電視劇,喺香港都掀起咗好勁嘅「韓潮」。

**

西歐語文[西洋話 sai1 joeng4 waa2]

秉承著英國政府嘅語文政策,政府鼓勵學生多學外國語言,以維持英國國民同其他歐洲主要國家嘅關係。所以,香港以前嘅外語教育都比較偏重西歐語言,希望喺香港讀書嘅外籍子女喺返去出生地之後,仍然能夠同當地嘅教育銜接。所以考試局特別喺香港中學會考提供〔法文〕同〔德文〕考試,將來嘅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亦會開設除英文以外嘅西歐語文試。喺一啲有招收外籍學生嘅名校,佢哋嘅外籍學生都唔使修讀〔中文〕而可以選修〔法文〕或者〔德文〕。部分由外國迴流嘅華人學生亦因利成便而唔使修讀中文,轉修西歐語言。

**

法語[法文 faat3 man4]

喺香港〔法文〕係繼〔日文〕之後,比較多睇見嘅香港非法定語文,好多機構都有法文課程。法國文化協會分別喺灣仔同佐敦都設有分校。而香港法國國際學校,就開喺跑馬地。香港中學會考都有法文科,課程同國際通用中學教育證書(IGCSE)相同,因為咁有啲非國際學校嘅中學都有開設法文科,但係呢啲學校喺過去一直都有招非華裔學生,而法文科通常都係佢哋做中國語文或者家鄉語以外嘅另一個選擇。



**

德語[德文 dak1 man4]

喺香港〔德文〕都係較為普遍嘅歐洲語言。同德國政府有聯繫嘅歌德學院香港分院設喺灣仔嘅香港藝術中心。提供德文全日制教育嘅德瑞國際學校,校址喺太平山。以前香港會考亦有德文課程,主要係畀啲非華裔學生報考。但係自從1990年代開始,每年嘅報考人數都唔超過十個人,所以喺2000年開始,考評局就唔再開辦德文科考試。

**

義大利語[義大利文 ji6 daai6 lei6 man4]

香港有唔少學西洋古典音樂嘅人、尤其係修讀音樂系嘅學生,都可能會選修〔德文〕或者〔義大利文〕,佢咃係想更好咁去理解古典音樂家嘅作品,不過人數唔多。

**

西班牙語[西班牙文sai1 baan1 ngaa4 man4]

使用西班牙文嘅人數僅次於〔中文〕同〔英語〕,係世界第三大語言,使用人數分佈地域更僅次於英文。喺拉丁美洲、美國、歐洲等地都有好多人用。為咗同西班牙語世界進行貿易或者文化上嘅交流等原因,香港嘅西班牙文學習人數都有攀升。

**

葡萄牙語/葡萄牙文[葡文 pou4 man4]

由於香港同澳門好近,有啲來自澳門嘅移民都會講〔葡文〕。

**

俄語[俄文 ngo4 man4]

喺尖沙咀一間商場門口擺咗個富有外國特色嘅聖誕佈置,重加入咗啲〔俄文〕字句〔С ПРАЗДНИКОМ ВАС!〕來增添一啲東歐色彩。俄文喺香港並唔普及,甚至搵本書來睇下都好難。喺以前。只有俄國文化協會、工聯會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至有俄文課程,可過到依家連香港大學同香港中文大學都有增設俄文課程。

**

塔加洛語[菲律賓話 fei1 leot6 ban1 waa2]

香港有超過12萬菲律賓籍家傭,係香港人口繼華人之後第二大社群。〔塔加洛文〕係菲律賓嘅國語,喺香港有一定嘅使用人口。大部分菲籍傭工都會喺星期日放假,中環同維多利亞公園就係佢哋主要嘅聚集地。佢哋喺嗰度唱歌、野餐、玩樂,甚至會同同鄉做啲細買賣。因為咁,喺中環一啲[請勿亂拋垃圾]嘅標語,都會有〔中英塔〕三語對照。另外,喺中環同尖沙咀等地方,有啲報攤都可以買到〔塔加洛文〕嘅報紙雜誌。有部分教會同教堂,星期日會有〔塔加洛文〕嘅禮拜服務。而天主教香港教區亦專門為喺香港嘅菲律賓人開設一個教區,由當年嘅輔理主教湯漢主持。重有香港出版嘅食譜、勞工處嘅僱傭關係資料等都係用〔塔加洛文〕印行。香港嘅菲律賓家傭主要係用〔英文〕同僱主溝通,亦有唔少識得隻言片語嘅〔廣東話〕,有啲甚至連〔粵語〕流行曲、〔廣東話〕粗口等都學得琅琅上口。

**

印尼語[印尼話 jan3 nei4 waa2]

同樣,香港都有好多講印尼話嘅印尼傭工,佢哋放假時主要聚集喺印尼駐港領事館附近嘅銅鑼灣同維多利亞公園。由1990年代後期開始,銅鑼灣附近嘅糖街成為咗賣印尼產品店嘅集中地。另外,以前有唔少印尼華人[1960年代]因為當地排華等嘅原因開始移居香港,佢哋主要散居喺香港島各處、特別係福建人聚居嘅地方。

**

泰語[泰文 taai3 man4]

香港亦有唔少嘅來自泰國嘅家傭,而其他嘅人大多數喺餐廳或者舖頭度做嘢。九龍城有好多間泰國菜館、泰國用品同食品舖頭,成為泰籍人士嘅熱門消遣地點。另外,香港又會放映啲泰國電影,以前路訊通更曾經特別製作由吳君如主持嘅《笑談泰國話》節目,喺巴士上嘅系統度播出,介紹一啲簡單嘅泰文。

**

越南語[越南話 jyut6 naam4 waa2]

香港有部分講越南話嘅人,係已經定居喺香港嘅前越南船民。1988年,香港電台曾經播放一段越南話廣播,用嚟勸阻啲越南船民唔好再企圖闖入香港嘅水域。呢一段越南話廣播頭四個音節[bắt đầu từ nay]係解做[開始,自此]嘅發音同廣東話「北漏洞拉」好似,成為唔少香港人對越南文或者越南人嘅戲稱,而越南人有可能認為呢個詞帶有冒犯性。

**

尼泊爾語[尼泊爾文 nei4 bok6 ji5 man4]

香港嘅尼泊爾人主要係殖民地時期嘅駐港[啹喀兵 Gurkha]同佢哋嘅親人,佢哋主要聚居喺元朗錦田同九龍油麻地。喺殖民地時期,香港電台會定期播〔尼泊爾文〕節目,之後隨著又啹喀兵團解散而停播。2004年,民政事務總署同新城電台合辦咗一個〔尼泊爾文〕節目《Harmo Sagarmatha》。喺香港嘅尼泊爾社群辦有兩份周報,一份係喺元朗出版嘅《The Everest》,一份係油麻地出版嘅《Sunrise Weekly Hong Kong》。

**

印地語[印度話 jan3 dou6 waa2]

香港嘅印度人主要係來自印度北部,好多喺用印地語嚟做母語,而來自印度其他地方嘅移民,雖然內部會使用〔旁遮普語〕、〔泰米爾語〕等,但係佢哋多數都曉得最為流行嘅印地語。香港開埠初期即有印度人喺度住,最初聚居喺上環一帶,係做經商、做軍人、警察為主。依家香港嘅印度人大致上分為兩類,第一類係富裕階層,主要住喺香港島嘅中、上環同山頂,其中有唔少家族世居香港四、五代人;另一類就係平民階層,主要住喺尖沙咀至油麻地一帶。尖沙咀重慶大廈入面,有好多印度人舖頭,重包括賣印地文報紙雜誌、印度電影光盤嘅舖頭。



**

烏爾都語[烏爾都文 wu1 ji5 dou1 man4]

事實上〔烏爾都語〕同〔印地語〕係同一種語言,只有好少嘅詞彙同方音差別,但係由於宗教嘅原因,信奉印度教同錫克教嘅使用印地文,而信奉伊斯蘭教嘅就使用擴充過嘅阿拉伯字母,重將相應嘅語言改叫做〔烏爾都文〕。喺香港使用烏爾都語文嘅人口主要係印巴分治前由英屬印度嘅穆斯林軍人或者商人,亦有係由巴基斯坦來香港搵食嘅勞工。香港講烏爾都文嘅人口分佈同印地語人口係一致嘅,而兩者亦冇因為宗教或者政治原因而分隔;但係兩個族群之間有時喺香港亦會因為宗教同政治原因而互相敵視。

**

譯:蕭藍仁.2014年11月21日

**



**

我愛香港話。廣東話資料館

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剪影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名稱:
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茲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高山族。

五十六個民族之中,人口在十萬以下的民族共有十九個,分別是: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溫克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烏茲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塔爾族等,部落分別聚居在雲南、新疆、甘肅、青海、黑龍江、內蒙古、西藏、廣西和台灣等省區。

而在這其中,人口最少的據說是來自西藏的[珞巴族]和新疆的[塔塔爾族]。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珞巴族人口數有[3,682]人,而塔塔爾族人口數只有[3,556]人(這個數字僅做參考用)。[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珞瑜地區及相鄰的察隅、墨脫、米林、隆子等縣。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珞巴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除著在墨脫縣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語之外,其餘通用珞巴語,但在各個地區之間亦有方言差異。

**

已經官方確認的民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部落,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曆每年的九月是齋戒月份,在這一個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在齋期滿後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四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大多數。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而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目前也隻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仡佬族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


赫哲族,先民自古在黑龍江、鬆花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繁衍生息。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的名稱。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被統一族名為[赫哲],意思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遊]的人。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等。

**


哈薩克族,歷史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二至三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之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主要節日有:闊時節(十二月二十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地區,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節、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

**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係,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風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


烏孜別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到十五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


瑤族,是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為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三十多種稱謂。新中國成立之後,統稱為[瑤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之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三十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曆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


壯族,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二十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之後,統稱為[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嚐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之外,還有許多本土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等等。

**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夥、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身民族人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身民族人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保安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

**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之後,根據本身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曆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三天。

**


布依族,是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身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年-1910年)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


傣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曆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曆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


達斡爾族,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在沙俄入侵奮戰了半個世紀之後,離開世居的黑龍江北岸,南遷到大興安嶺、嫩江流域。[1952年]開始建立自治鄉,[1958年8月15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建立[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縣]。

**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係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穀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


侗族,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與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係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身民族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穀。二十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係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


鄂倫春族,[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清朝以前,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六月十八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日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


俄羅斯族,是從十八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新中國成立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複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


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裏的人]。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裏,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十三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除中國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布。

**


哈尼族,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的自稱有很多,新中國成立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紮勒特(十月節)、吃紮紮(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嚐新節]兩個小節日。

**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曆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曆即伊斯蘭曆九月為齋月。凡回族男十二歲、女九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之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曆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身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


基諾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曆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曆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裏放牧人、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曆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猛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曆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嚐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裏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根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曆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3,682]多人,是目前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之前仍存在家庭奴隸製。[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曆,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穀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曆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係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十二月三日定為[頒金節]。

**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朝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曆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


門巴族,根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曆,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曆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


蒙古族,是一個曆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賽馬、摔跤、射箭、棋藝、歌舞等活動,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


苗族,民俗音樂舞蹈曆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亦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但苗族節日在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


仫佬族,是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他們自稱[伶]、[謹]。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之為[姆佬]。[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建國後統稱[仡佬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等縣境內,與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雜居。

**


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穀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


普米族,源屬於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係,[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嚐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


羌族,自稱[爾瑪],是西南面的一個古老民族。現在中國官方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部、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地。現有人口約[30.9]萬人(2010年統計數字)。羌族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

**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麵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


佘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裏的客戶],傳說佘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佘族自治縣]。佘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佘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佘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根據考證,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之後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水語叫(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麵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征,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


維吾爾族,[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遊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開齋節]、庫爾班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曆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十八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會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的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身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發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三歲時才第一次剃發,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古老的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692]萬。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

未經官方確認的民族:

艾努人/阿布達里人,大陸官方識別為[維吾爾族],說艾努語。居住在新疆疏勒、英吉沙、莎車、巴楚、墨玉、洛浦、于闐、和田市肖爾巴克鄉以及羅布泊附近。

八甲人,未識別民族,[1,106]人。居住在雲南省勐海縣勐阿鎮勐康村,使用和傣語接近的八甲語,信奉原始宗教。

穿青人,大陸官方識別為[漢族]。[67萬]人。居住在貴州省畢節、安順、六盤水市三地市十多個縣,主要在織金、納雍2縣。

僜人,未識別民族,[2,000]人。居住在西藏南部麥克馬洪線附近。他們向中國政府申請成為獨立民族,但因為中國結束民族識別,故無結果。

亻革家人/缺字圖片家人,未識別民族,[6萬]人。居住在貴州省黃平縣,其要求成為獨立民族。

格魯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藏族],[11.69萬]人,說嘉絨語。居住在四川阿壩州馬爾康、黑水、理縣、汶川、金川、小金等縣,雅安市寶興縣,甘孜州丹巴縣。

顧羌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藏族],[6,000]人,說貴瓊語。居住在四川甘孜州康定縣舍聯、時濟、前溪、麥笨、三合鄉,瀘定縣長征、烹壩、瀘橋鄉及雅安市寶興縣磽磧鄉。

克木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布朗族],[3,300]人。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和勐臘縣。

苦聰人,大陸官方識別為[拉祜族],[3萬]人。居住在雲南省鎮沅、金平、綠春、新平和墨江等縣。

土生葡人,葡萄牙人後裔。葡萄牙人與澳門當地人結婚後生育的人群,澳門特區政府將其定為少數族群,中國大陸定為未識別民族,說葡萄牙語、漢語、土生葡語,分居於港澳地區。

莽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布朗族],[680]人。居住在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金水河鎮。

摩梭人,雲南歸為[納西族],四川歸為[蒙古族],[4萬]人。居住在雲南省北部與四川省交界的瀘沽湖,曾實行走婚制度。位於四川省境內的摩梭人被認定為蒙古族,位於雲南省境內的摩梭人被認定為納西族。

茂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藏族],[8,000]人,說扎貝語。居住在四川甘孜州道孚縣亞卓鄉、紅頂鄉、仲尼鄉、扎拖鄉、下拖鄉和雅江縣瓦多鄉、木絨鄉。

撣族,大陸官方識別為[布依族/壯族]。與壯族及布依族同源,語言互通,居住在中緬邊境,緬甸撣族為獨立民族。

夏爾巴人,未識別民族,[2,000]人。大部在尼泊爾境內,部分散居中國西藏喜馬拉雅山山地,以充當登山嚮導為生。

圖瓦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蒙古族]。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喀納斯湖。

布里亞特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蒙古族]。居住在內蒙古東部。

蒙古族穆斯林,大陸官方識別為[蒙古族]。居住在內蒙古阿拉善盟,自稱蒙古回回

托茂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回族]。居住在青海省,蒙古回回一支,1950年代後,與回族同化,語言已從厄魯特蒙古語方言轉化為漢語

康家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回族]。居住在青海省,類似於蒙古回回,使用蒙古語方言

回輝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回族],[4,958]人。居住在海南省三亞市羊欄鎮。

西家人,大陸官方識別為[苗族],[300]人。居住在貴州省黔東南州。

羿人,未識別民族,[300]人。居住在四川省敘永縣赤水鎮、古藺縣納盤溝和貴州省畢節縣普宜。

猶太人,大陸官方識別為[回族],傳統稱為[藍帽回回],實際上與回族無關。散居中國大陸各處,尤其是在黑龍江省和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的邊境附近。

者來寨人,大陸官方識別為[漢族],[400]人。居住在甘肅永昌縣者來寨。

阿爾巴津人,北京、天津歸為[滿族],黑龍江歸為[漢族],[500]人。為斯拉夫人、滿人、漢人等民族的混血兒。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滿語。信奉東正教。主要居住在北京、哈爾濱、呼倫貝爾、上海、天津、武漢、錦州等地。

富裕柯爾克孜人,大陸官方識別為[柯爾克孜族],[1,500]人。實為[哈卡斯人],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五家子村、富裕牧場七家子村,使用黑龍江柯爾克孜語(哈卡斯語的一種方言)和衛拉特蒙古語,信奉薩滿教。

雅庫特人,大陸官方識別為[鄂溫克族],[2,600]人,使用雅庫特語。屬於突厥語族的北支,他們的語言有很多來自南方突厥語的字眼,與其他民族不同。

**

圖片:中國56個民族剪影
資料:廣東話資料館[搜集]

**


歷史疆域變化精簡圖 [前 2070 至 2014]

**

廣東話資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