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歷代官方[通語]語音變化,您聽得到幾多朝代呢?



歷代[通語]語音變化,您聽得到幾多朝代呢?

[讀音片段只係提供參考用]

官話通語,最早係對官方標準話嘅稱呼,現代嘅官話又畀官方定為係漢語族群嘅一種語言。官話係以前做官嘅人所使用嘅一種[共同語],可以方便入朝做官嘅人能夠互相溝通,上朝奏疏等。後來亦流行喺民間,演變成一種各地嘅共同用語。官話嘅[共同語]唔係指某一地嘅語言,而係音調有唔同嘅官方語言。

周代嘅官方標準語稱為[雅言],秦漢時代亦沿用[雅言]。漢晉年代標準語就稱做[通語],唐宋時期亦沿用[通語]稱呼。元代嘅官方標準語稱為[天下通語],為域內各個民族嘅[共同語]。明代官方標準語稱為[南京官話],清朝時期稱為[北京官話]。1909年大清政府定稱為[國語],民國政府沿用[國語]稱呼。1956年大陸政府改稱[普通話]。而[官話]一詞,就喺新中國政府定義由[官方語言]演變為[官話方言]嘅含義。

〔歡迎提供資料修正〕

上古時期:

。夏 朝 []
 上古時代,五帝時期同後來嘅夏朝時期,中原黃河流域係華夏先民嘅主要活動地帶。

。商 朝 []
 商代同以前嘅語言具體形式已經無可考證,據傳當時嘅標準語係周代標準語嘅前身。

。周 朝 [雅言]  《詩經》
 周代嘅標準語言,一般認為就係《詩經》用嘅語言,稱為[雅言]。
 《論語。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春秋時代[雅言]  《周易》
 周天子嘅諸侯政治權威動搖衰落,造成學在官府嘅局面被打破,創開私學之風氣。

。戰國時期[雅言]  《楚辭》
 出現咗諸子百家嘅情況,係當時思想、學術發展嘅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掃六合 [雅言]
 古風[秦皇掃六合]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飛劒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啓,大略駕羣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覩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迴。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 朝 [雅言]
 秦代嘅官方標準語已無可查考,一般認為秦朝嘅標準語係沿用周朝時代嘅[雅言]。
 秦朝文字係採用[小篆]與[隸書],從小篆到隸書嘅演變過程就稱為[隸變]。
 隸書主要將篆書圓轉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後來漢朝採用,而成漢隸。

。楚漢戰爭[雅言]
 秦朝滅亡後,項羽同劉邦之間為爭奪統治權力嘅戰爭,一直到項羽於烏江邊自刎結束。
 楚漢戰爭結束秦末民變之後嘅短暫分裂局面,係繼秦滅六國之後又一次統一嘅戰爭。

。西 漢 [雅言]
 漢朝嘅標準語承襲先秦時代嘅雅言讀音,稱為[正音]、[雅言],又稱[通語]。
 漢初朝廷所崇信嘅學術,除黃老之外,就係申韓法學學說,對於儒家思想並唔重視。

。東 漢 [通語]
 東漢帝王親自倡導儒家經典研讀,太學同郡國官學都得到發展,東漢私學亦繁盛一時。
 漢代童蒙教育進步,學習成績優異嘅會得到[聖童]、[奇童]、[神童]嘅稱號。
 東漢時期,報仇嘅風氣極為盛行,只要有人侮辱父母或者師長嘅就可以[殺無赦]。

。三國時期[通語]  《聲類》
 《聲類》係歷史上最早嘅樂書,由三國時期魏國人李登所著,書已佚失。

中古時期:

。西 晉 [通語]  《韻集》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標準通語。
 《韻集》係喺《聲類》之後嘅早期古代韻書,由西晉時期呂靜所著,書已佚失。
 《魏書。江式傳》:[晉呂靜仿品登之法作《韻集》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

。東 晉 [吳音通語]
 東晉遷都建康(南京),由洛語同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
 之後為南朝時期沿襲嘅官方標準語。

。南北朝 [吳音通語]《木蘭詩》《孔雀東南飛》
 南北朝時期嘅標準語稱呼好多,唔同朝有唔同叫法,有[雅音]、[漢音]等。
 南朝就沿襲由東晉時期由洛語同吳語結合形成嘅[金陵雅音]。
 敘事長詩方面以北朝嘅《木蘭詩》同南朝嘅《孔雀東南飛》為當時嘅代表。
 民歌方面,由於南北文化唔同,呈現出唔同嘅色彩同埋情調。

。隋 朝 [通語]  《切韻》
 隋朝統一,陸法言編《切韻》五卷,用[金陵雅音]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
 由雅音演變出來嘅基礎正音,再同南北朝時期嘅官音融合形成咗長安官音[秦音]。
 《切韻》一般指敦煌出土嘅唐人傳抄《切韻》同故宮博物院館藏《刊謬補缺切韻》。

。初 唐 [通語]
 唐承隋制,隋唐嘅標準通語稱為[漢音]或[秦音]。
 隋唐都長安,以洛陽為東都,中原同關中漢音喺各民族交融之後有所演變。

。盛 唐 [通語]  《唐韻》
 《唐韻》係由唐人孫愐著嘅音韻書,係《切韻》嘅一個增修本,原書已佚失。

。中 唐 [通語]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唐代係[「胡風]盛行的時代。
 所謂[胡風],係指流行於唐朝社會各階層嘅種種並非漢族原有嘅社會風習。

。晚 唐 [通語]
 唐朝後期因為安史之亂、藩鎮割據與黃巢之亂嘅戰亂因素,使得北方人口流移南方。

。五代十國[通語]
 五代時期交迭頻繁,北方戰火始終未能平熄,北方經濟比較落後,人口持續大減。
 南方十國擺脫北方經濟負擔,重視生產,發展出多個城市為中心嘅文化同經濟區域。

近古時期:

。北宋遼朝[正音通語]《廣韻》
 宋代嘅標準通語稱為[正音]、[正語]、[雅音]。
 《廣韻》全名係《大宋重修廣韻》,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陳彭年等人奉詔修訂。
 《廣韻》係根據更早期嘅《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成嘅一部韻書。

。南宋金朝[通語]  《五音集韻》
 宋代音系指宋朝時期流行喺中原(開封、洛陽)嘅漢語音系,可能係當時嘅基礎。
 宋室南渡之後,陪都臨安(杭州)可能亦係通行類似嘅語音。
 《五音集韻》係金朝韓道昭所作嘅一部韻書。韓道昭字伯暉,真定松水人。

。宋元戰爭[通語]  《古今韻會》
 《古今韻會》係黃公紹編著嘅一部好注重訓詁嘅書。
 《古今韻會舉要》熊忠參照劉淵嘅《壬子新刊禮部韻略》而編成。

。元 朝 [天下通語]《蒙古字韻》《中原音韻》
 元代法定嘅標準通語,係以元大都[北京]漢語語音為標準音,稱為[天下通語]。
 《蒙古字韻》又稱《八思巴字韻》,係元代蒙古字(八思巴字母)為漢語編寫嘅韻書。
 《中原音韻》係元代周德清所作嘅一本韻書,反映咗當時嘅實際語音。

近代時期:

。明 初 [中原之音]《洪武正韻》
 明滅元初、定都南京之後,用南京音為基礎音系,當時南京官話成為明朝標準通語。
 《洪武正韻》係明太祖洪武八年樂韶鳳、宋濂等十一人奉詔編成嘅一部官方韻書。

。明中期 [南京官話]
 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基礎,而南京官話就通行於整個明朝。

。明清戰爭[南京官話]
 明清戰亂時期嘅官話仍然係南京官話,民間亦係好通用嘅語方言。

。清 初 [南京官話]
 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然係標準語,雍正時期清政府設立正音館,推廣北京音官話。

。清中期 [北京官話]《佩文韻府》
 清代中葉以後,北方官話先至逐漸取代江淮語系嘅南京官話,成為官方標準通語。
 《御定佩文韻府》係康熙命張玉書、陳廷敬、查士昇等二十幾人編纂嘅一本韻母詞典。

。清 未 [北京官話]
 1909年清政府設立咗[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嘅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

現代時期:

。民 國 [國語]  《中華新韻》
 1912年以後,中華民國建立法定國語體系,主要由北京官話同南京官話混合創造。
 最初擬[以北京話為主,兼顧南北差異],即係民國初年嘅國語(老國音)。
 1918年公佈第一套國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牽合古今]為原則包括保持入聲。
 發生[京國之爭]之後,最終決定國語僅以北京話為基礎,即係現用嘅(新國音)。
 《中華新韻》係依照現代標準漢語音韻結構整理嘅韻母分類書,可用於詩詞創作。

。共和國 [國語/普通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繼續沿用民國大陸時期[國語]嘅稱法。
 1955年將國語改稱為[普通話],之後嘅幾年官方文字用[簡體字]代替[正體字]。

現代漢語之內嘅各種語言同方言語音,同埋日語、韓語、越南語嘅漢字讀音都係源自呢啲中古標準音。按照對中古標準音入聲字嘅繼承方式唔同進行分類,係漢語分類嘅方法之一。

**



歷史如果由古代第一次成體系甲骨文或陶文嘅文字出現嘅[商朝]中期計起來約有3,300年;由考古學上第一個王朝[二里頭文化]計起約有3,700年;由[西周]文獻中傳說中嘅[夏朝]計起就有4,100年;由孔子所講嘅、有著[三皇五帝]嘅傳說時代計起來就有4,700年;由[盤古]、[上帝]、[女媧]等唔確定嘅神話時代計起來就有成「五千年」,呢啲都係傳統民間認知上嘅長度;由標誌著文明萌芽嘅[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計起就有10,000年;由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嘅[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計起就有80萬年嘅歷史。

**

無聊通識科。廣東話資料館

7 則留言:

  1.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對重要的範疇,是古人用以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陰陽是宇宙間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雙方屬性的概括。古人認識論的基本向度:一是「遠取諸物」,二是「近取諸身」。這意味着身體的經驗是中國古人認識得以發生的前提之一。所謂「近取諸身」,就是指從身體經驗類推世界經驗。這是一種從「根身」的生命、生存體驗來思考天地自然的思維方式。
    忽略陰陽是語根是你的無知,它確實在語音變化過程中一直存在,語音變化離不開哲學教化的陰陽和諧,「陰陽語音概念」,源自二元論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暑寒、牝牡、雌雄、上下、春秋等,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以及「陰極陽生,陽極陰生」的概念,兩者相互依靠、轉化、消長,以哲學的思想方式,並以系統化的方法,理性論證爲基礎,歸納出「陰陽語音」概念,所以陰陽語音存在哲學、和諧、知識、價值、理性、心靈等有關。 用漢這個字去描述「漢語」「漢字」詞不達意,人云亦云,因為語文確實賦予或俱備了哲學、真理與智慧,漢這個字的義其實是一條流動緩慢被污染的臭河稱做一個民族的名字,而且按(曾焯文)漢學博士普通話是閉門造車也稱漢語,因此漢這個字已經被污染映臭。
    「倉頡陰陽聲調哲學」:陰陽是對立,「陰陽」是音高走向方面的對立,極是最端之位,升強生陽,陽極而降,降弱生陰,陰極複升,陰陽強弱升降對立又相聯的元素互爲其根,就是﹙廣東話﹚。 成語「山明水秀saan1 ming4 seoi2 sau3」四個字的元音就是包含陰陽強弱升降元素成份,朗誦讀起來或詠唱時聲調產生陰陽起伏有致及鏗鏘和諧感,令人聽起悅耳好舒服。所以「陰陽粵文」分爲十個標準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強入,弱入,陽入。
    粵語有一個叫「變調」嘅機制,好多字可以變做第二個元音音位上升調。
    例如「片 pin3」喺「影片」呢個詞會讀做「pin2」,「人 jan4」喺「媒人」呢個詞會讀做「jan2」,「友 jau5」喺「淡友」呢個詞會讀做「jau2」,「面 min6」喺「冇面」呢個詞會讀做「min2」等等。
    呢個機制喺入聲字一樣有,例如「有賊caak2」、「扇葉jip2」、「人日jat2」呢啲詞嘅第二個字,都要讀做上升調。
    另外仲有一組入聲字的擬聲調,例如「𠽌𠽌聲」,第一個讀做 syut4,另一讀做 syut2一樣。「陰陽強弱升降」存在互根互依,互相轉化的關係,所以-p-t-k尾入聲的元音音位1234獨立,第二個元音音位係上升調,所以叫佢做「強入」。
    促音清平爲陰入,促音清上爲強入,促音清去爲弱入,促音濁去爲陽入。
    一句講晒專制政權的教育,實行的一定是黨國主義,灌輸對執政黨絕對服從的統一性,從歷史教材的扭曲,到語文和社會教材的偏頗,都是洗腦式的愚民教育。言爲心聲文如其人,簡體字普通話禍害全中國的家庭及所有的人民,更加禍及香港。簡體字殘廢咗養成道德品格多角度的義理思考。普通話殘廢咗陰陽和諧的教化,只得躁狂抑鬱。普通話更加不能支援豐富細緻的詞彙,所謂腦殘無藥醫就係噉嘅原因,這種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民接受驅使和奴役。這種教育的結果,一方面造成人民對愛黨國主義、民族主義有僵固的觀念,培養的是趨炎附勢、嫌貧愛富、媚上欺下的精神病態,表面對威權服從,而在管治權力不及的地方就都是刁民。
    在極權統治的威權教育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已臻極致,執政黨無法遏制刁民對森林、草原、河流、海域、大氣造成的污染,環境惡化、資源枯竭更加無能爲力。

    回覆刪除
  2. 普通話是被蒙古人奴化的語言

    中國社科院:普通話是被蒙古人奴化的語言
    作者(中國社科院院士)曹廣順

    曹廣順,男,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語言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語言學科評委,中國辭書學會會長。主要從事漢語語法史研究、近代漢語詞彙研究、語言接觸研究。

    人物經歷

    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語言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語言學科評委,中國辭書學會會長。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漢語語法史研究、近代漢語詞彙研究、語言接觸研究。

    主要貢獻

    著有《近代漢語助詞》(語文出版社,1995)、《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合著,語文出版社.1992)、《唐五代語言詞典》(與江藍生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中古漢語語法史研究》(與遇笑容合著,巴蜀書社2006)、《近代漢語語法研究綜述》(主編之一,商務印書館,2006)等。在《中國語文》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獲獎記錄

    曾獲得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三等獎(1992)、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二等獎(1997)。
    中國社科院在關於本國歷史的對外英文研究報告中稱:現在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是由元朝蒙古人強行推廣到全國的,漢語中被大量地加入了蒙古語詞彙,漢語結構也被改造,包括「把字句」和「被字句」都是漢語被蒙古語同化後的特徵。
    清朝繼承元朝後,也使用武力繼續加強普通話的普及。並且現在意義上的漢族也始於元朝蒙古人的劃分,漢朝時期的「漢」是國號而不是族名,直到元朝蒙古統治者將國民分爲四等,將漢人與部份生漢地通漢語的契丹人,女真人規劃在一起,統稱爲「漢人」,漢民族從此誕生,蒙古人從中亞帶到東亞的回回後來也融入了漢人範圍。

    到了清朝,又把漢人的範圍擴充,把原本元朝時期的南人也併入漢人範圍,形成了今天的漢族而中國社科院的這些資料,是只以英文對國外公開,對國內封閉,我真是替國人感到悲哀啊,原來我們本國人在官方眼中是比外國人要低賤一等的,連了解本國的歷史,都沒有與外國人同等的知情權。 「今天特別有意思的是,雲南,貴州,四川這些南方地區的語言卻跟淮河以北的語言與北京話同屬北方語族,就是因為蒙古人率先把這些地方征服了。
    漢語包括粵語,閩語,客家,吳語等七個語族,蒙古人先征服的地方說的就是北方話。而北方語族和南方語族差距很大,就如同外語。中國現在所謂的官方語言是被蒙古人奴化後的語言。歷史上,中國北方長期受阿爾泰系游牧民族統治,所以北方話也就難免被阿爾泰化,從而丟失了大部分漢語方言所具備的特徵,還帶進來某些外族口音。比如大部分漢語分尖團音,普通話就不分;大部分漢語方言區分入聲和非入聲,普通話就不分;普通話的聲調有四聲:陰平,陽平,陰上,陰去,而漢語的聲調分爲八聲: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普通話的輕聲,實際就是聲調丟失,這種現像是語無聲調的蒙古人留下的特徵;普通話中的兒化音非常多,也是其他方言所沒有的。現在普通話與漢語相去甚遠實際早就是漢語語言學的共識。這個不是新聞,常識而已。

    比如,現在普通話只有平上去三聲四韻,實際上漢語爲平上去入四聲八韻。還有,漢語無捲舌音,但有大量閉音節字,而普通話則有大量捲舌音,而少閉音節字。金立國之時,西遼耶律大石立國於新疆中亞,對契丹漢人稱皇帝(西遷之部屬),對回鶻則稱汗,其世襲汗號漢譯,菊兒汗,或古兒汗,我們可以認爲在南宋前期,菊,於古讀音在至少皇室官僚的漢語中讀音相似。而懂得廣東話的朋友應該也知道這兩個現代普通話發音已經非常差別的漢字,在廣東話裏的發音仍然十分接近。同樣的例子是,英語中的turkish,漢字中的突厥“土耳其,三者的發音在廣東話中發音仍然非常相近。蒙古帝國征服了金國,再次爲華北(殺了90%華北人口,剩下的應該聽話了)帶來了新的強勢文化和語言入侵,此時華北的新統治者是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支。元朝的上層漢族官僚不習蒙古語者是不可能站穩腳跟的。而在征服南宋的過程中,江南漢民進步移居嶺南,成了客家人,而他們那已經吳越化的(或者本身就是吳越語的)語言,經過當地漢人的影響,就成了嶺南帶的,客家話。最終大元帝國不考慮你說甚麼方言,只要不動搖大元帝國的統治就得。這個時候,經過阿爾泰蒙古語支入侵和影響的華北,首先在元朝大都形成了元大都話(當時稱爲天下通語),這就是普通話的始祖。

    回覆刪除
  3. 失去邏輯文化,冇邏輯的國,(包笑)... 
    Trump講:點解敵人嘅老婆仔女會係美國公民?
    You’re an enemy of our country, you’re a dictator who we hate and who’s against us, and that dictator has his wife have a baby on American soil. Does anybody think this makes sense? 😂
    Video Credit:
    Donald J. Trump (Facebook Live)

    回覆刪除
  4. 簡體字本質就是錯別字, 容易令人混淆更加不體,只代表了一種精神病態的心理, 失去邏輯方向對個人的品行德性有很大影響 ,更對掃清文盲冇幫助因只知符號不知義理, 講明白一啲,就係只會走精面走捷徑,如盜竊、抄襲知識產權等,因不識用腦,所以更加不會創造。
    我尊重傳承文化稱智慧文字爲「正」字,「正」字經過篆隸演變稱正體楷書,楷書又稱正書,「正書」一詞的由來,最早可見於宋代的《宣和書譜》,「正書」和「真書」同音,「正」字從「止」從「一」,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極,不偏不倚,止於最好的地步的意思,所以不是「繁」。也許大部份的人如果真的失去良知,就是傳承最大的障礙。
    傳承文化正體楷書的原意講究邏輯哲理, 《說文解字》的書名,許慎這樣解釋:「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解釋就係倉頡初造文字,是按照物類畫出形體,所以叫做「文」,隨後又造出合體的會意字、形聲字,以擴充文字的數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是說它來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數量增多。把文字寫在竹簡、絲帛上,叫做「書」,「書」意味著寫事像其事。所以「正字」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暢順的邏輯例如:在文章中會用到「正寫」、「正字」、「正讀」、「正書」、「正文」的解釋, 不會用「繁寫」爲解釋,所以我希望得到各界有識之士能夠達成共識尊稱爲「正字」,所以不要再不暢通地繁,不合邏輯的「繁體字」好嗎?簡體字是壞習慣是不完整的中國人,因為正字帶有強烈的「表意」(會意)性質,所以簡體字對學生只會造成學習粵語的讀寫能力產生障礙,只會在享人哋嘅成就。

    「粵語正字學習中文係筍嘢」
    粤文的優點本身具有相互豐富的直接啟發性,學習中文的同時,能夠從文字具有邏輯哲理中獲得,啟發正向創意的潛能。
    透過思考理解具有的意義,培養好優良的聯想思考習慣,做人處事,有條、有理、謹慎,進而明白事理,更可平衡思緒。
    聯想有助靈活的思考發展,關聯有助閱讀敏捷的速度,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每一個粵語正字都有嚴謹的造字邏輯, 每一個粵語正字都可拆解成基礎字根。

    回覆刪除
  5. 「傳承倉頡語文哲學」

    倉頡粵語不難學,象形既有聲符義。

    聲義相生亦聲字,訓詁形聲兼會意。

    語文教化得底蘊,語文哲學得內涵。

    陰陽變讀轉數高,音韻開啓德智善。

    回覆刪除
  6. 上面睇到犯咗個嚴重的錯誤,就係為爲不分,混淆不清,下下用過為字。
    千祈唔好混淆「爲」和「為」,前者有修自身心之意,後者有目的之意,漢字經過篆隸演變稱正體楷書,楷書又稱正書,「正書」一詞的由來,最早可見於宋代的《宣和書譜》,「正書」和「真書」同音,「正」字從「止」從「一」,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極,不偏不倚,止於最好的地步的意思。
    「象形既有聲符義,聲義相生亦聲字,訓詁形聲兼會意」。
    「爲」倉頡象形,「爫」稱狗爪頭,上爪下象的合體會意字,造字的本義是修、造、作的動詞,馴服大象,修改野性,使之助役,其表音讀陽平聲wai4,例如爲人,爲學,修爲等表示修習之意。
    古代手寫的字書,將正方體篆隸楷書的「爲」,字形中的象形狗爪頭「爫」簡化成一點「丶」,稱爲虛詞,隨了讀音有分别,虛詞又稱介詞:有表示、目的或被動之意,「為」讀陽去聲wai6,「偽」聲義相生亦聲字,訓詁形聲兼會意。空韻同韻同調陽去聲ngai6,偽者人為之,假也,欺也,詐也,故不認識「象形既有聲符義,聲義相生亦聲字,訓詁形聲兼會意」之邏輯哲理, 說普通話會出現語文邏輯解釋不對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偽語文的人為爲偽。
    「爲」和「為」兩形兩音兩義就不會容易混淆而失去修己的義理。
    孔子在論語憲問二十四篇就談到了爲己和為人的分别。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品行德性修爲、修身之意,修身又從知恥開始,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
    荀子在勸學十三篇也談到了爲己和為人的分别。
    荀子曰:「入乎耳,著乎心,爲己也,入乎耳,出乎口,為人也」。
    有太上老君之稱的壽星公老子,寫了五千餘言以「爲」字之意的帛書後去胡,即印度,教化胡人「化胡爲佛」,成爲釋迦牟尼,即佛祖並創立包括佛教、摩尼教等宗教。
    據老子帛書乙本上篇的《德經》以動詞有修自身心行爲之意的「爲」和「為」表示目的或被動之意的虛詞。帛書文字介於篆隸之間,大多數字形是正方體方入尖收,或蠶頭雁尾並用,其構形左右對比較強烈,無論用筆結體還是章法布局,都意味出很成熟的隸書書法。
    《老子德經》「不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老子帛書乙本下篇的《道經》
    老子教授管理者
    「為安民則無為爲偽」
    不上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
    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無知無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妄為而已,
    無為爲偽即無自私目的心志則無不治矣。
    老子認爲「為」字的解釋,意思是人的本性自私,往往為目的喜好而爭名奪利,敎授管理者治人性之方。
    「賢」好名聲,賢貴兩字即名利,
    管理者不帶頭去尊賢,賢者的虛名,
    使民不會攀比相爭。
    不特意帶頭去抬貴囤積難得之貨,就不會挑拔起民眾佔有的慾望,因而産生盜竊之心。
    所以名利誘惑人心,擾亂人意,
    趨人以胡作非爲的心志去追逐競爭。
    聖人治世,即教授管理者,
    不要讓自以爲聰明的人, 胡亂去追名逐利,
    被可見的慾望牽著走,而墮入惡性循環的深淵 ,教授管理者應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表示妄「為」目的而爭名逐利之心志, 強健其身體健康的生活。
    如此無為爲偽而治,就使民不會起了自私的慾望,則走向完美世界。

    回覆刪除
  7. 簡體字本質就是錯別字, 容易令人混淆更加不體,只代表了一種精神病態的心理, 失去邏輯方向對個人的品行德性有很大影響 ,更對掃清文盲冇幫助因只知符號,不知「正」字含有多角度的邏輯義理, 講明白一啲,就係只會走精面走捷徑,偷取人哋的成果,如盜竊、抄襲知識產權等,因不知到、更不認識用文化去訓練用腦,所以更加不會創造。

    只知到粵語更多地保留了唐宋時期,古漢語的音韻、詞彙和語法是你對粵文價值的膚淺、人云亦云。用漢這個字去描述「漢語」「漢字」詞不達意,因為陰陽粵文確實賦予或俱備了哲學、真理與智慧。漢這個字的義其實是一條流動緩慢被污染的臭河稱做一個民族的名字。「漢」嘅字根是難的省略部,難者,《玉篇》:不易也,難省嘅造字義是不易。漢者,從水從難省,難亦聲。漢者,水流動不易也。故,漢者,流動不易的臭河也。
    陰陽和諧的知識價值,其實係可以追溯到更加之遙遠的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陰陽和諧是古人用以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陰陽是宇宙間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雙方屬性的概括,在宇宙自然的宏觀意義上,「立天之道爲之陰與陽,立地之道爲之剛強與柔弱。」

    陰陽和諧思維一經形成並被系統化、理論化爲尚中求和的思維模式,它便作爲一種客觀性的精神力量。古人認識論的基本向度:一是「遠取諸物」,二是「近取諸身」。這意味着身體的經驗是古人認識得以發生的前提之一。所謂「近取諸身」,就是指從身體經驗類推世界經驗。這是一種從「根身」的生命、生存體驗來思考天地自然的思維方式,陰陽不僅表達萬物內在的本質屬性,而且表達更根本「道」與「理」的屬性。忽略語根是陰陽,有一清一濁的陰陽和諧,是你對粵文價值的膚淺和無知,它確實在語音變化過程中一直存在。
    「陰陽語音概念」,源自二元論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暑寒、牝牡、雌雄、上下、春秋等,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以及「陰極陽生,陽極陰生」的概念,兩者相互依靠、轉化、消長,以哲學的思想方式,並以系統化的方法,理性論證爲基礎,歸納出「陰陽語音」概念,所以陰陽語音存在哲學、和諧、知識、價值、理性、心靈等有關。

    「倉頡陰陽聲調哲學」:陰陽是對立,「陰陽」是音高走向方面的對立,極是最端之位,升強生陽,陽極而降,降弱生陰,陰極複升,陰陽強弱升降對立又相聯的元素互爲其根,就是﹙廣東話﹚。 成語「山明水秀saan1 ming4 seoi2 sau3」四個字的元音就是包含陰、陽、強、弱、升、降、清、濁、長、短元素成份對待中以求陰陽的和諧,朗誦讀起來或詠唱時聲調產生陰陽起伏有致及鏗鏘和諧感,令人聽起悅耳好舒服,所以「陰陽粵文」分爲十個標準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強入,弱入,陽入。

    粵語有一個叫「變調」嘅機制,好多字可以變做第二個元音音位上升調。
    例如「片 pin3」喺「影片」呢個詞會讀做「pin2」,「人 jan4」喺「媒人」呢個詞會讀做「jan2」,「友 jau5」喺「淡友」呢個詞會讀做「jau2」,「面 min6」喺「冇面」呢個詞會讀做「min2」等等。
    呢個機制喺入聲字一樣有,例如「有賊caak2」、「扇葉jip2」、「人日jat2」呢啲詞嘅第二個字,都要讀做上升調。
    另外仲有一組入聲字的擬聲調,例如「𠽌𠽌聲」,第一個讀做 syut4,另一讀做 syut2一樣。「陰、陽、強、弱、升、降、清、濁、長、短」存在互根互依,互相轉化的關係,所以-p-t-k尾入聲的元音音位1234獨立,第二個元音音位係上升調,所以叫佢做「強入」。
    促音清平爲陰入,促音清上爲強入,促音清去爲弱入,促音濁去爲陽入。

    一句講晒專制政權的教育,實行的一定是黨國主義,灌輸對執政黨絕對服從的統一性,從歷史教材的扭曲,到語文和社會教材的偏頗,都是洗腦式的愚民教育。言爲心聲文如其人,簡體字普通話禍害全中國的家庭及所有的人民,更加禍及香港。簡體字殘廢咗養成道德品格多角度的義理思考。普通話殘廢咗陰陽和諧的教化,只得躁狂抑鬱。普通話更加不能支援豐富細緻的詞彙,所謂腦殘無藥醫就係噉嘅原因,這種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民接受驅使和奴役。這種教育的結果,一方面造成人民對愛黨國主義、民族主義有僵固的觀念,培養的是趨炎附勢、嫌貧愛富、媚上欺下的精神病態,表面對威權服從,而在管治權力不及的地方就都是刁民。
    在極權統治的威權教育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已臻極致,執政黨無法遏制刁民對森林、草原、河流、海域、大氣造成的污染,環境惡化、資源枯竭更加無能爲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