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雜,係香港、廣東、東南亞嘅街頭小食,主要係用牛嘅內臟,包括:胃、腸、心、肝、腎、肺,再同蘿蔔加柱侯醬一齊煮。
喺以前,因為牛內臟平過牛肉,所以好受低下階層歡迎。但係喺煮之前,牛雜嘅清洗工夫花時間就比較多,唔係就會有異味;如果話喺依家嘅健康角度嚟講,牛雜嘅膽固醇就好鬼高嘞。
**
牛雜嘅起源,又係有好多講法:
其中一個講法話,喺古時有一位大王喺祭祀農神嗰時,突然天降大雨,大王睇到當地百姓饑謹,立即下令劏咗自己隻牛,將啲牛肉、牛肚、牛心、牛肝、柏葉、牛腸等放入個大鑊度煮。啲百姓食咗都話味道好正。
另一個係話,山東係牛雜嘅起源地,做法都係將啲牛內臟洗乾淨放入個大鑊度加醬料一齊煮,而當地人叫佢做[牛雜碎]。
又有人話,廣州至係牛雜嘅發源地,佢地有一味叫做[和味牛雜蘿蔔],聽講話係清朝光緒年間一個居住喺光塔寺附近嘅回族廚師發明嘅。重話佢係用牛腸、牛膀、牛肺、蘿蔔再加咗花椒、八角等五種味料嘅醬汁慢火炆幾個鐘,等牛雜炆透而蘿蔔又吸咗入牛雜醬汁之後,再剪開細細塊,用竹籤串著醮辣椒醬來食。
光塔寺[懷聖寺]係廣州越秀一座歷史悠久嘅清真寺。
**
唔知重有冇其他嘅講法呢?
**
一般嚟市面上賣嘅普通牛雜:
。牛 胃[通常分做四個:草肚、金錢肚、牛百葉、牛沙瓜]
。牛 腸[有分:牛腸頭、牛粉腸、牛竹腸、牛大腸]
。牛 肺[]
。牛 膀〔即係牛嘅胰臟,又叫:橫脷〕
。牛 肚〔即係牛嘅瘤胃,又叫:草胃、草肚、毛肚〕
。牛 肝[又叫:牛膶]
。牛 心[]
。牛 腎[又叫:牛腰、牛腰子]
。牛百葉〔即係牛嘅重瓣胃〕
。金錢肚〔即係牛嘅網胃,又叫:蜂巢胃)
。牛沙瓜〔即係牛嘅皺胃,真胃,牛傘肚〕
。牛傘肚〔即係牛嘅皺胃,真胃,同牛沙瓜〕
**
比較特別同少有嘅牛雜:
。牛 韁[即係牛嘅頸韌帶,又叫:牛頸筋]
。牛天梯[即係牛嘅上顎部位,亦有指係牛嘅喉嚨,又叫:牛脆骨]
。牛管廷[即係牛嘅喉嚨,或者係牛頸兩邊嘅大動脈血管]
。牛心碇[即係牛嘅心臟血管頭]
。牛 脬[即係牛嘅膀胱]
。牛荔枝[即係牛嘅睪丸]
。牛 鞭[即係牛嘅陽具]
。牛歡笑[即係牛嘅子宮]
。牛歡喜[即係牛嘅陰部]
**
香港記憶[清潔龍1991]吳君如
1990年代,委任咗形象正義嘅清潔龍家族,分別係[清潔龍]、[沙灘龍]、[郊野龍]同兩條小龍[小清]同埋[小潔]。
**
香港小食。廣東話資料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